
80年,是一段與國同運的奮斗史詩;80年,也是一篇與城同行的交響樂章——
1945年8月24日,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被西方列強把持了80多年的東海關(煙臺海關前身)回到人民手中,這是中國共產黨接收并領導的第一個人民海關。2025年8月22日,煙臺山東解放區(qū)海關關史館正式開館運行,這座靜靜矗立在煙臺山下的老建筑,將革命烽火的激情、建設年代的奮斗與新時代的輝煌熔鑄于一體。
從烽火稅關到智慧國門,從手工錄單到智能驗放,從被動開埠到RCEP樞紐,80年來,煙臺海關成為城市面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和推動經濟躍升的“核心引擎”,見證并參與了煙臺從北方最早開埠的口岸,成長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現代化城市的輝煌歷程。
洋關舊事
北方“十里洋場”傳奇
在山東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上,一座形似靈芝的島嶼靜臥于碧波之上,這便是芝罘島。千百年來,夾河沖積的泥沙與海浪的雕琢,塑造了這座天然屏障,也孕育出煙臺灣的壯闊。
循著煙臺市芝罘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冷永超的講述,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歲月: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山東登州(今蓬萊)被劃為通商口岸。后來,英國領事馬禮遜實地考察后,認為登州水淺灘薄,并且沒有避風港,最終選擇了天然良港煙臺港。
1861年8月22日,煙臺開埠,成為我國北方最早開埠的口岸之一。1862年3月,東海關監(jiān)督衙門成立,整頓各?诶寰,將山東全境沿海共23口厘局改制為東海關鈔關,俗稱“常關”。1863年,已經把持清政府海關實權的總稅務司赫德,委任英國人漢南為東海關首任稅務司,成立東海關稅務司署,這就是所謂的“洋關”。
“這時候,煙臺口岸上同時出現了洋關和常關,洋關接管了對外貿易,常關只管理民船貿易。實際上,洋關的影響力和職能逐漸擴大,最后完全控制了常關,洋人控制的東海關稅務司署對東海關擁有著絕對的統(tǒng)治權。”煙臺海關關史館專班成員劉永慧說。
東海關的職能遠不只是關稅稅務,還包括港口建設、燈塔修建、氣象觀測等港務,并代管郵政事務,參與發(fā)行了我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隨著實權的擴大,東海關的業(yè)務領域逐漸擴及到政治、外交等領域。
開埠的裂痕加深,列強的身影接踵而至,煙臺港進出口貿易也隨之快速增長。一時間,本地出口花生、發(fā)網、草辮、粉絲等隨船遠渡,進口五金、火柴等魚貫而入,煙臺山下的朝陽街上,洋行與商號林立,書寫出北方最早的“十里洋場”傳奇。
烽火抗爭
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海關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38年,東海關管理權落入日本人之手,東海關稅務司也由日本人擔任。日軍將沿海港口納入侵華戰(zhàn)爭體系,全面控制了海關關稅、港務管理、內外貿易和海上運輸。
血脈中的抗爭從未停息,東海關華籍關員奮起抵抗,冒著生命危險支持抗日武裝力量,將海關地圖上的坐標,化作抗日武裝斗爭的生死線。紀永芳是當時東海關龍口分關關警大隊的隊長,他思想比較進步,在抗日武裝的影響和動員下,他率先響應,最終率領關警員21人起義,加入到抗日游擊隊,還帶來了大量的海關機槍、步槍等武器彈藥。
正是依托紀永芳帶來這批英式機關槍和自造的迫擊炮,當地抗日武裝編成一個機炮大隊,使得抗日武裝增加了一個新的兵種。而自行參加抗日游擊隊的21名關警員被日本籍的東海關稅務司開除。
除了提供人員和武器,在異常艱難復雜的抗日形勢下,東海關還將稅款收入支援抗日。海關關稅為國庫收入,國民黨政府更不允許以關稅稅收為各地游擊隊籌款。1938年9月,經抗日民主政權與東海關龍口分關協商同意,每月拿出關稅稅收的一部分作為抗日經費。
“一開始是60%,后來因為抗日經費吃緊,一度把支援比例提高到了80%。”煙臺海關關史館專班成員張家寧向記者介紹,每一次提款的時候,抗日民主政權都給海關留下一份收據。從海關梳理的檔案來看,整個抗戰(zhàn)期間,東海關龍口分關共向游擊隊提供了超過8萬元國幣的抗戰(zhàn)經費。
無論是將海關稅款化為抗日根據地的棉衣與子彈,還是為了心中的星火甘愿走上戰(zhàn)火前線,對這些海關職員而言,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1945年8月24日凌晨,膠東八路軍部隊向煙臺市區(qū)日偽守敵發(fā)起總攻,經過浴血奮戰(zhàn),占領了整個市區(qū),煙臺解放。也是在這一天,被西方列強把持了80多年的東海關回到人民手中,這是中國共產黨接收并領導的第一個人民海關。1949年11月,東海關改稱煙臺海關;1950年,正式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臺海關。
在初創(chuàng)的歲月里,人民東海關對干部的培養(yǎng)和鍛煉,猶如一所戰(zhàn)地培訓學校。這些優(yōu)秀的海關關員就像即將點燃熊熊烈焰的星火,隨著全國解放和各地海關的建立,被輸送到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即使在物資匱乏、戰(zhàn)火紛飛的極端環(huán)境下,人民東海關關員仍然保持著革命熱情。黨指揮到哪里,他們就奔向哪里。南到海南島,西到新疆邊陲,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奮斗足跡。
風雨兼程
80年煙臺海關的完美蛻變
從歷史烽煙中走來,向開放未來邁進。今年的8月22日,煙臺山東解放區(qū)海關關史館開館運行。
煙臺山東解放區(qū)海關關史館位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海關稅務司署舊址內。東海關稅務司署建成于1864年,曾作為海關辦公樓使用長達120多年,也是目前海關系統(tǒng)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辦公舊址。該館通過實物展品、多媒體裝置、歷史圖片與文獻資料,展示煙臺海關的百年變遷,成為見證人民海關建設與發(fā)展的鮮活教材。
在關史館的“芳華”展區(qū),一組數據令人動容: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有270多名干部從煙臺海關出發(fā)奔赴全國各地,煙臺海關也由此成為“新中國海關干部的搖籃”。一批批干部的輸送,就像是一粒粒撒向全國的種子,將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言傳身教給一代代海關人。
80年風雨兼程,煙臺海關實現了從初創(chuàng)守護者到開放賦能者的角色蛻變。在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中,海關干部一手持槍、一手執(zhí)賬,保障了解放區(qū)物資供應與財政運轉;改革開放初期,煙臺海關率先優(yōu)化監(jiān)管流程、落實稅收優(yōu)惠政策,助力水產、農產、機械等本土產品走出國門,服務大型外資項目落地,為煙臺外向型經濟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從烽火歲月到改革開放,80年中,海關所擔任的角色在變,但“人民海關為人民”的宗旨從未改變。
進入新時代,煙臺海關持續(xù)釋放制度紅利,以改革之鑰開啟貿易便利新大門。數據是服務成效最直觀的體現。據海關統(tǒng)計,今年前7個月,煙臺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012.5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2%。在數據增長的背后,是煙臺地區(qū)的煙臺、龍口、萊州、蓬萊、海陽等5個海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圍繞支持做大做強標志性產業(yè)集群、推動新興特色產業(yè)聚鏈成勢等5方面,研究出臺20條硬核舉措做支撐。煙臺地區(qū)海關聚焦綠色石化、汽車制造、航空航天、清潔能源、生物醫(yī)藥五大標志性產業(yè)集群,實施“批次檢驗”“一站式化驗”等通關改革;推動海工裝備、海洋漁業(yè)、特色農業(yè)等優(yōu)勢產業(yè)聚鏈成群;支持“全球礦產品保稅混配中心”“全國日韓消費品集散中心”等高能級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的能級。
向新而行
智慧賦能開啟新征程
八十載光陰荏苒,變化的是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tài),不變的是守護國門、賦能城市開放發(fā)展的如磐初心。
日益發(fā)展的科技力量,讓監(jiān)管更精準、服務更溫暖。以“智慧海關”建設為抓手,近幾年,煙臺海關實現了監(jiān)管服務的能級躍升。在全國率先實施“批次檢驗”出口危險品檢驗監(jiān)管模式改革,屬地查檢作業(yè)時效提升90%,改革模式已經推廣至全國海關,并且在全國率先推廣至出口新鮮水果領域;“旅檢智鏈通”打造空港智慧通關體系,旅客通關效率提升50%;“E站通”數字化平臺精準服務企業(yè)1356家,破解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成為關企互動的高效紐帶。
物流通道的寬度,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開放的廣度。煙臺海關量身制定中歐班列監(jiān)管方案,推廣“水水智能中轉”“跨港區(qū)智能轉運”等模式,持續(xù)提升港口集疏運效能。進口銅精礦轉場檢驗將貨物在港時長由10天壓縮至2天,大宗商品“船邊直提”“抵港直裝”實現口岸“零待時”,為企業(yè)降本增效樹立標桿。
為打造更好的營商環(huán)境,煙臺海關持續(xù)自我革新,優(yōu)化對企服務機制。截至目前,“關企面對面”已舉辦十期,涵蓋轄區(qū)化工、汽車、電子、食品等行業(yè),組織開展AEO企業(yè)、產業(yè)集群龍頭企業(yè)、專精特新企業(yè)、民營企業(yè)等專場活動,累計為132家企業(yè)解決177項訴求,回訪滿意度100%。針對農食產品出口,實施“一企一策”幫扶策略,推動企業(yè)獲取境外注冊資質。目前,轄區(qū)出口生產企業(yè)獲境外注冊達434廠次,助力“煙臺蘋果”“萊陽預制菜”持續(xù)擴大國際“朋友圈”。
2025年,作為一個承載雙份榮光的歷史時刻——《煙臺日報》創(chuàng)刊80周年與煙臺海關建立80周年在此交匯。今日的煙臺,山海依舊,氣象煥新,晨光里的五星紅旗在煙臺海關大樓上獵獵招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煙臺海關將繼續(xù)秉持“人民海關為人民”的初心,推動現代化強關建設行穩(wěn)致遠,繼續(xù)書寫守國門、促發(fā)展的嶄新篇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積極貢獻力量。
YMG全媒體記者 王鴻云